对爱的误解,三岁前已经存在了 | 新书阅读公益活动
胡慎之
古语说:“3岁看大,7岁看老。”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,这句话基本是真理。0—7岁,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,而这个阶段,恰恰是很多人忽略的。
一个心理健康,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大未来。在我的职业经验中,发现太多的心理疾病的根本源于3岁内的照料方式,以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互动中存在着的问题,导致了孩子成年后心理疾病的发生。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,很多的求助者几乎都只是在重复着原始的、与父母关系的模式。如果一开始的关系模式是病态的,那么我们需要很努力才能改变成为健康的关系模式。
之所以会有病态的照料方式以及病态的关系互动模式,是因为这样的病态模式已经存在父母的内心中,而父母在照顾孩子时,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孩子身上。因此,父母是否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病态心理,这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。
作为父母的我们会去学习培养孩子的能力,但无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。经常有父母对我说:“道理我都知道,但在那个时候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。”对了,这就是无意识的力量,在我们的内心中发生着作用,让我们无所适从。
当无意识没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的时候,要想改变,几乎不可能。
只有父母开始去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自己身上,并且有意愿和勇气去面对的时候,改变才会发生,我们才不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内心冲突强加到孩子的身上,让他们符合自己的期望,甚至要求解决我们的焦虑。所以,只有在健康的关系中,培养的孩子才会有健康且完整的人格。
作为心理师,我非常认同一句话:一个焦虑的母亲,和一个缺席的父亲,培养出一个100%情绪障碍的孩子。是的,焦虑的母亲对应的可能是缺席的父亲,而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和焦虑。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,似乎养孩子更多的是母亲的责任。这样传统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,因此可以说,在今天,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深远。
母爱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母亲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着最原始的满足:生理满足、安全满足、爱的满足。
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,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基本的。而假如这三个层面的满足发生了缺失,那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就变得难以企及。就好像一栋大楼,没有打好基础是很难建起的。
孩子只有在生理和安全获得保障的基础上,才有能力去发展自己,探索世界。而爱是维持关系的纽带,没有爱,任何关系都是不存在的。爱又是需要体会的,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或者一个3岁的孩子,口头上说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因为爱是用心才能真实体会到的。
许多人虽然想爱或者被爱,但又不知道怎么爱。也有人对爱不信任,虽然说着爱的语言,但内心感受到的爱又是那样苍白无力,经不起一点挫折。
这又是为什么呢?
这是因为在一开始建立爱的关系时就有了误会,而对爱的误解,在三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,于是,孩子与照料者的关系也从一开始就被扭曲了。
婴儿的心就像一张幻灯片,当空白的幻灯片上写了什么,他呈现出来的世界就是什么,而且有放大的功能。
爱是被满足的感觉;恨是挫折后体验到无力后的必然的情感反应。
如果在孩子7岁之前就已经无数次体验过类似“恨”的体验,那么孩子可能会在内心建立一种情景性的模式,这样的模式被定格在无意识中,当孩子长大成年后,遇见类似的情景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。
例如,一个30岁的男人,对妻子晚归感到非常恐慌,这种情绪反应可能最早产生于2岁时妈妈不在身边的恐惧和无力感,因此,他为了获得控制感,可能会直接爆发愤怒,因为愤怒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很有力量。
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:你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,你外面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。而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体会学习到的。而0~7岁的孩子,他们的感受很纯粹。哪怕一个眼神,一个细小的动作,他们都能感受到对方是否爱自己。有些孩子只认妈妈,对周围的一切人都很敏感,这说明孩子没有安全感,不信任他人。
爱就是如此,我们体会到的爱的关系是什么样的,就会把爱的关系处理成我们所体会到的那样。
*节选自新书《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》&《父母的教养,孩子的成长》
我的新书最近参与到一个全民免费阅读活动中,鼓励全民阅读,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,欢迎大家转发分享参与。
活动更多详情,戳图了解
最近老胡会频繁露脸,
有更多机会可以跟大家互动,
希望大家多多支持!
<The End>